近年來,中國的外貿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表現亮眼。2023年全年,“新三樣”產品(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合計出口總額達到了1.06萬億元,同比增長29.9%,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然而,盡管這些高科技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跨境金融方面仍然面臨諸多痛點。
融資難度大: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科技含量高、資金成本投入大,因此在融資端和風控端都有很大壓力。相關金融政策需要為這些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提供穩定的金融支持。例如,深圳市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企業開展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和外債便利化試點,提高跨境人民幣使用便利化水平。然而,企業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融資渠道有限、融資成本高等問題。
匯率風險:跨境交易涉及不同貨幣,匯率波動可能對企業的利潤造成影響。企業需要有效的匯率避險工具來降低這種風險。盡管一些金融機構提供了匯率避險產品,但整體上企業對這些工具的使用仍不夠普及,導致在匯率波動劇烈時,企業的財務狀況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資金回籠慢:對于許多小型跨境電商而言,資金回籠速度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傳統的跨境資金審核環節多、入賬慢,導致資金周轉效率低下。例如,某些跨境電商企業通過“銀行+外綜服企業”模式試點,入賬時間從原來的一周左右縮短到最快一天,但這種模式尚未在全國范圍內普及。
物流和供應鏈風險:跨境電商和傳統出口企業都面臨物流成本上升、運輸延遲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影響出口的穩定性和效率。特別是在此前的疫情期間,全球物流供應鏈受到嚴重沖擊,導致許多企業的出口訂單無法按時交付,從而影響了企業的信譽和市場份額。
政策和監管風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和監管環境不同,企業在進行跨境金融活動時需要應對復雜的合規要求和潛在的政策變化。例如,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對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實施了“雙反”政策,增加了企業的出口難度。企業需要在合規和市場拓展之間找到平衡點,以降低政策和監管風險。
金融服務不完善:盡管有一些金融機構提供了跨境金融服務,但整體上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多樣性仍需提升。例如,銀行需要提供更多的個性化信貸服務和創新的融資產品,以滿足企業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目前已有銀行探索“一點接入,全球服務”的服務理念,為企業提供全球賬戶統一管理和線上化、智能化的海外業務授信服務,但這種服務模式尚未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來源:外貿經理人